波西米亞狂想曲,這是一部2018年上映的傳奇樂團--皇后樂團的自傳式電影,當年造成了空前的轟動,也奠定了音樂自傳電影的嶄新地位。

th

分數:8/10


要評論這部片,對我而言相當困難。
我從高中開始瘋Queen,他們拍了一部片關於Queen,沒有崩壞沒有毀滅傳奇沒有過度造神,演員表現出眾,然後用一堆Queen的歌當配樂,光這樣我就給90分了;後面交代Freddie 的悲劇夠感人又不會太狗血,再加10分。
簡單來說,只要你是Queen粉,很難不喜歡這部片,They just do Queen right。

這部片,我前前後後在大銀幕看了四次,還收了碟。

現在回到電影本身。

大量暴雷慎入


先從劇本開始,是很常見的順序法,從Freddie的家庭衝突到成軍到錄專輯到簽約到大紅大紫,一個成功的愛情(?)故事,一定要吵架分手再和好。沒什麼好講的。
開頭很棒,用Somebody to Love的前奏帶入Live aid(Queen很重要的一場大型演出),跟著Freddie的視角一路從後台開始,最後展示成千上萬的觀眾給你看,用色跟運鏡都不錯,重點是,就從這樣短短的時間開始,我們看見了Remi精湛的演技。他真的長得不太像Freddie,可是在這場戲裡,那個肢體動作跟神情告訴我們,I am Freddie fucking Mercury bitches!

可惜故事節奏掌握不算好,塞了太多片段,有種倉促感。
開頭還可以推說要解釋他們的成軍歷程,所以比較倉促;不過John加入的部分隻字未提,就,Freddie 加入的第一場演唱會順便說噢我們有新的Bass喔啾咪!
而且現實裡,Freddie不是自己跑去的,是前一個主唱推薦的,而且他很早就跟前主唱、Roger還有Brian合租公寓了,不是什麼陌生人,只是他們沒聽過他唱歌。
也許是為了帶出他們聽到Freddie開口唱之後哇喔你爆幹會唱唉的感覺(根據Brian過去的訪談,這段很符合真實),不過好像沒必要特地改成他們的主唱耍王八跑走,跟蹤狂(?)Freddie跑去毛遂自薦吧?而且影片重點也不是Queen的傳奇崛起,Freddie怎麼來的不如就刪了,讓他們直接成軍開始表演就好了。

成軍第一場表演我很喜歡。偏暗的橘紅色Pub場景,Freddie的華麗舞台裝束,一個新人對舞台設計不慎熟悉的生澀,怪異的走位,然後就把立式麥克風拔起來了(後來這種無底座的麥克風變成Freddie的招牌)。
同時也展示了Freddie傳奇的舞台魅力跟歌喉,在這樣荒腔走板的表演中,一開口,nails it。

th (1)
(無底座的麥克風)


可惜到了後面,仍擺脫不了倉促感。而且頻繁出現不知從何而生的無意義片段。

例如,他們為了把Bohemian Rhapsody做成主打單曲跟經紀公司鬧翻,經紀人還揚言要封殺他們;後來當然封殺不了純粹的才華等等;不過這一段顯得很多餘,只是稍微顯示他們為了音樂當G8人而且自信爆表又知道自己在幹嘛,可是說真的有必要嗎?你們是Queen耶誰不知道啦?何況那個封殺Queen的角色還是虛構的。

還有他們把Roger為車子寫了一首情歌當成笑料放在裡面,不過講一下就帶過了(就真的只是個笑料)。其實這首歌造成樂團的摩擦,而且Roger對這首歌異常任性,甚至把自己關在衣櫃,直到其他成員同意把它放在單曲B面——你沒有要講這些,就也沒有必要特別提這首歌了啊!這首歌本身的故事可比電影展示的部分精(ㄏㄠˇ)彩(ㄒㄧㄠˋ)多了!

其中一場戲,他們的音樂上榜了,開始巡迴(用的配樂是《Now I’m Here》),集結世界各地演唱會短畫面帶過,不過基於某種怪異的理由,他們沒有用切分畫面或是類似的方法連接,反而用了動畫剪影,還直接打上字幕(ex:亞特蘭大,1974年)。這種過於草率的處理方式讓我不禁wtf是預算用完才發現要補拍畫面嗎?

他們還說了很多暢銷曲的創作故事,We will rock you、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等,不過又是那句話:有必要嗎?身為粉絲我當然可以認同他們每一首歌都好重要(除了Body language),不過電影已經很倉促了,很多值得好好醞釀的故事線已經虎頭蛇尾,真的沒必要交代這麼多東西把兩小時塞好塞滿。

演員表現倒是值得大大稱讚一番。
演員名單剛公布,粉絲們都震驚了(?),擔心Rami太過獨特的長相會毀掉這個角色。不過電影出來,粉絲肯定全部買帳。天曉得Rami做了多少功課,每一場表演、每一場戲,肢體語言根本Freddie!
不僅如此,在描繪Freddie的內心世界部分,他顯然也下了苦工。不誇張的哀傷、寂寞的飄忽神情,硬是把一部歌功頌德的電影再提升一個檔次。

0-75-1

Freddie的悲劇故事,處理得很好,值得誇獎。除了演員表現,劇本撰寫也很好,不過度販賣哀傷騙眼淚,每場戲之間的連接也很到位。從Freddie在某次巡迴開始偷看男孩子,未婚妻Mary打給他,跟他說Love you Freddie,而他沒有回答他I love you too,看出Freddie開始掙扎。
Freddie在派對中的寂寞跟縱慾、被伴侶Paul差點斷送的音樂人生、導致後來跟樂團產生嫌隙,甚至甩開他們決定單飛等等,一氣呵成。

這場戲我看哭了,從Freddie跟Mary承認他是雙性戀開始啜泣到最後。
我是一個沒血沒淚的討厭鬼,看電影會哭對我來說完全就是都市傳說,這是我第一次在電影院哭出來。當然對Queen的連接跟帶入感推了一把,不過這部分我仍然歸功於電影精巧的安排。
(順便婊一下,看很多大家說很好哭的電影我都從頭笑到尾;收買眼淚的手法一旦太過明顯拙劣,就是100%的笑料。)

雖然根據史實,Roger才是最早單飛的成員,Brian也有單飛作品,John則是另外組了其他樂團,是他們共同做了單飛不解散的決定,Roger還帶著女友去客串Freddie單飛專輯的影片演出,不過這種改變我可以接受。
這與炒經紀人那種莫名其妙的劇情不同,有他存在的意義,給了電影一個很精彩的轉折,也描述了Queen之間成員的感情多麼密切,多麼無法分離。
我相信他們之間肯定還有其他導致幾乎分裂的嚴重衝突,不需要虛構,不過老女人們(註1)願不願意說,願不願意放在電影中公諸於世,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
最後一場戲是1985年的live aid演唱會,電影選擇把它當成他們關係修補的最後一塊墊腳石,復出契機跟結局,精彩。這場表演,無疑是Queen最重要的一場表演之一,也是他們消沈一陣子之後的復出作無誤。
雖然Freddie是在1987年才被診斷出HIV,這場表演的契機也跟他感到生命不長沒什麼關聯(一般認為生命最後的巔峰之作是專輯Innuendo),但電影的編排合情合理而且表現精彩。
最後15分鐘,完全就是重現Live aid 高清版重現,四個演員的走位模仿甚至舞台張力完整重現,對我來說整部電影有這一段就夠了。

最後,講一部音樂傳記電影,必須提一下音樂--選取跟剪接都很棒。當然Queen的歌本來就是傳奇,但是電影配樂最重要的還是能不能順利跟劇情畫面結合,而我覺得他們做得很好。
總不能每一首選取都全部播完吧?而在淡出或者剪接的片段讓粉絲不會有歌被咔掉的煩躁,加分!

這部電影很棒,雖然我們都希望它能夠是一部更好的作品,不過只要老女人玩得開心就沒什麼好挑剔了吧?

註:
老女人是Freddie對他們自己的稱呼,他常說Queen就是四個老女人,還幫大家取了女性暱稱。

hqdefault

arrow
arrow

    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